时间:2022-10-09 22:10:56 | 浏览:669
图①:桂林乳胶七十年代工厂开展“工业学大庆”活动照片 (资料图片)
图②:桂林乳胶建厂初期橡胶拖鞋的生产过程 (资料图片)
图③:桂林乳胶厂第一个产品——橡胶气球生产过程 (资料图片)
图④:桂林乳胶厂过去的大门。记者翻拍
要说整个桂林工业在“三线建设”时期,受益最大的无疑是橡胶工业。从1966年开始,国家开始在桂林布局橡胶全产业链,轮胎厂、乳胶厂、橡胶机械厂、橡胶制品厂、化工机械厂、桂林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、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所等一批橡胶相关企业落户桂林,使得桂林一度成为全国橡胶产业最齐全的城市。到今天,这其中许多企业依然活跃。
在“三线建设”中,给桂林最多支持的是东北和上海,在橡胶领域也是如此,因为“三线”,大批的东北人和上海人举家搬迁到了桂林。今天故事的主角桂林乳胶厂就是这样一个由上海援建的“三线厂”。
“走,我带你去。”
在桂林西郊桃花江畔巫山路上,有两座独立的工厂,它们之间只有一墙之隔,两个厂的大门距离不过几十米,如果是第一次去拜访,很容易走错门。一座是桂林乳胶厂,另一座是桂林橡胶制品厂。
1966年,“三线”大潮激荡,国家在巫山路上布局一座新的橡胶工厂,一开始是计划建一座厂,但经过一年的筹备后决定将其一分为二,一座主攻干胶类橡胶制品,另一座则主攻水性类乳胶制品,于是一道很长的围墙从厂中间筑起。虽然分开建设,但两个厂都是按照“千人”规模去建设,在桂林老厂圈里,“千人厂”属于一个高阶层,相当于这一下桂林就多了两座大厂。
桂林乳胶厂的援建单位是上海乳胶厂,两座城市因为“三线建设”顺利牵手,在时代的号召下,有近300名来自上海的干部、工人打起背包,拖家带口,从上海来到了当时这一片荒芜的山沟里搞建设,他们同时还无偿带来了0.75吨的锅炉、卧式硫化罐、卧式氨蒸发器、蒸气往复泵、斯伯克热过滤器、搪瓷反应锅和减速器等一套家什。3年后桂林乳胶厂建成,1969年9月的一天,杂品车间里,工人们用手工操作生产出了第一个彩色气球。从此,桂林的乳胶事业便从这一个小小的气球开始,放飞大大的梦想。
1972年,桂林乳胶厂到桂林郊区甲山乡甲山公社招工,这一批招进26人,这里面以农家子弟和知青为主。当时20岁的何树英是农家子弟中一员,她记得,那天厂干部通知他们进厂前先去体检,大家需骑上自行车前往离公社比较远的工人医院做体检,被选上的她既兴奋又紧张,出门的时候忘记了骑自行车。负责招工的劳资科科长郁汉芳见状便问她,“你打算怎么去?”,她回答说“我走路去吧。”
郁汉芳笑了笑说“走,我带你去。”
坐在郁汉芳的单车后座,来自桂林农村的何树英望着这位来自上海的热心大姐,听她讲述着各种之前从未听过的趣事,关于自己,关于上海,关于桂林……当然,更多的还是关于她即将踏入的这座乳胶厂。
特殊的“老四车间”
一个星期后,何树英到厂报到。当时乳胶厂主要生产气球、橡皮筋、输血胶管等产品,这些产品由不同的车间负责。甲山乡进厂的这批人比较特殊,大部分人包括何树英在